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中旬发布通知,提出在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而事实上,地方上的动作早已经开始。
北京
200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3年来,北京环境交易所在碳交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探索:建立CDM项目及VER项目电子交易平台;实现我国第一单企业碳中和交易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运营碳中和;研究开发了“熊猫标准”,这些前期探索都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形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同时北京市已全面启动登记簿和交易电子系统设计建设、交易试点管理办法制定、重点排放者排放报告制度建设等工作,预计今年底将全部完成。
此外,北京还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排放比较大的、易于操作的行业可能首先被纳入谈交易试点的范畴。目前工业排放和建筑都是属于比较大的排放源,可能纳入进来。另外,比如说工业,也是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才能纳入进来。每家企业定一个总量,减少排放有几种办法:停产、技术进步、节能,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市场化机制碳交易这种方式。
上海
在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中,上海是最早探索的城市。到目前为止,上海环境所已成为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推出了包括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交易、自愿减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项目、低碳技术产权交易等6个品种。截至去年底,上海环境所共实现挂牌金额326亿元,成交金额74亿元,交易规模领先全国。与此同时,上海环境所还在国内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环境能源交易网络,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系统,已在全球30个国家设立了34个工作站,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能源交易,通过市场的方式,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目前,上海环境所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宝钢集团、华能集团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股东。专家称,上海的试点首先应成为长三角及相关区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场;其次成为全国碳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国际性碳交易市场平台。
湖北
2010年,武汉是全国首个申报试点碳交易的城市。
2008年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前后,武汉就开始了碳排放方面的研究和摸索,迄今已近4年。武汉在碳排放的测量方法、测量标准、测量评估,以及碳交易模式和方法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去年9月23日,由武汉碳减排协会起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核查、报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碳盘查地方标准。
同样是去年9月,参照武汉碳减排协会起草的碳盘查标准,武汉两家出口型制造企业从原凯迪控股分别购买1万吨温室气体。这是华中地区首笔碳中和交易。
目前武汉市积极探索推进碳减排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碳盘查,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极有可能作为武汉碳交易依托平台。
未来5年,武汉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还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强化节能减排行政问责制,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此外,武汉市还将探索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
广东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透露,广东省力争在2013年3月前建立地区性碳交易体系,成为国内首个区域性碳交易市场。
目前,广东全省的碳排放总量摸底工作已大体完成,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总量控制以及分配排放权,相关工作将力争在2013年3月前完成。该研究所等机构向英国繁荣战略基金(SPF)申报的“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及重点行业优先探索项目”日前获中英双边主管机构批准,从SPF获得29.8万英镑的研究经费。研究项目将借鉴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碳排放交易体制机制建立的经验,提出适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可行方案,并选择广东省典型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根据课题目标,至2013年,广东省要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方法学,为中国建立跨省际区域、跨行业领域、多交易品种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积累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