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旧站入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1
  • 2
  • 3
  • 4
  • 5
icon  新闻中心
icon icon
icon  温控、智暖云控
icon  BOROA博诺安
icon  SEMOOD西蒙迪
icon  VIESSMANN菲斯曼
icon icon
icon 行业新闻 icon 首页
 探因中国雾霾:工业排放与汽车排放污染物共存
时间:2014-1-14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发表在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上的一篇论文引发关注。 

  该论文研究了北京城区细颗粒物总体污染水平及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的结论,与此前其他研究机构的结论大相径庭。 

  关于北京雾霾PM2.5的来源,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一般认为在10%~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30%之间。 

  2014年1月2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在“2013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通报会”上,对“PM2.5中汽车尾气仅占4%”回应说,仅为“一家之言”。当日下午,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对这一研究结论进行澄清。 

  张仁健课题组的论文认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这个研究本身不能说错。”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向本刊记者解释说,“请注意,它的源解析中有二次无机气溶胶,这里面很大部分是由机动车排放的气体转化的。另外,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来自机动车的排放。” 

  贺泓表示,要精确说明“二次气溶胶”的来源,目前还做不到。他认为,“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机制不完全清楚正是目前中国雾霾“机理不明”的关键所在。 

  “二次气溶胶” 

  二次气溶胶在PM2.5中占大部分。“这是通过对我国16个站点、两年的分析发现的,各地的雾霾以二次气溶胶为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告诉本刊记者。 

  我国对气溶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张小曳从198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气溶胶的研究,是我国较早从事气溶胶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他也是国家“973”计划“我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和“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张小曳向本刊记者解释说,空气中能够影响能见度的物质有两种,分别是颗粒物和水滴。颗粒物就是气溶胶。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就是干气溶胶粒子。 

  云则是指悬在空中的水滴,当它到达地面后也称为雾。但是如果没有凝结核,在实际的大气中云雾也无法形成。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若污染粒子很多,就会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千米时被定义为雾,而能见度在1~10千米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因此,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不能形成霾,没有气溶胶粒子参与在实际大气中也无法形成雾。

  张小曳进一步解释说,由于雾和霾都能影响能见度,所以,能见度低于10千米时,有时可能既有霾的贡献,也有雾的贡献。霾和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大家看到的同时有霾和雾存在的、我国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 

  张小曳告诉本刊记者,通过对我国能见度与气溶胶关系的分析发现,我国近二三十年中东部区域霾问题的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他说,过去在山区也易产生雾,其凝结核是植被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最终形成的有机碳粒子,量不大。现在雾的凝结核中,多为人为活动排放,量大且对人体有害。大气在同样液态水含量下,因为凝结核多,就更容易形成数量多但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量多而小,滞空时间长,寿命长,更不容易下雨。 

  1980年以来,我国人为排放加剧,化石燃料、生物质燃烧增加,土地利用和覆盖改变,造成空气中一次和二次气溶胶大幅上升。 

  张小曳解释说,一次气溶胶是指从排放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二次气溶胶是由排放源排放的气体转化生成的气溶胶,一次气溶胶与二次气溶胶的成分有一些不同。他的团队在研究中关于二次气溶胶有一些发现。比如,我国华北区域中70%的气溶胶与2种或3种其他来源气溶胶混合,低温条件下,臭氧与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表面存在协同效应,使二次硫酸盐生成速率随着温度降低出现先加快后减慢的趋势,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次硫酸盐生成总量。“类似的反应,使中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 

  “复合型”污染的难题 

  弄清楚这些反应机制,正是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希望破解的难题。 

  2013年1月,中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为了探究雾霾成因,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王自发研究团队对成霾过程进行了模拟。“现在他们模拟的数据已经基本上比较接近实际了,能够提前3天到7天就预报出来会不会有下一次霾。但是污染最重的霾的峰值往往模拟不出来,问题可能就在于污染最重的时候,有一些化学过程和机制我们没有认识清楚。”贺泓告诉记者。 

  贺泓介绍说,近10年来,中国华北地区排放的一次颗粒物呈下降趋势,PM2.5的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雾霾天气却明显增加了。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二次颗粒物在PM2.5中占比增加,导致PM2.5的成分变化,造成消光的效果加强。 

  二次颗粒物当中,硫酸盐气溶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10年来,中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但是硫酸盐气溶胶却没有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是二次颗粒物里面一个重要的前体物,前体物下降,二次颗粒物却没有下降,这说明更多的二氧化硫转化成了硫酸盐,说明转化速度快了。“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假设:在大气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污染物之间相互反应,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气体向颗粒物的转化在加快。”贺泓说。 

  贺泓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假设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室模拟和外场观测数据的支持。该专项王跃思研究团队在河北省兴隆县有一个观测点,这个观测点位于燕山深处。2013年1月6日到16日,这个观测点的雾霾比北京市轻得多,PM2.5的浓度大概只是北京的1/3。此地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和北京市差不多,可是硫酸盐浓度却比北京市低得多。进一步研究发现,成霾的时候,北京市的氮氧化物浓度要比兴隆县高得多。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某种合适的条件下,大气中的矿质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催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向硫酸盐转化。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节能网 

Copyright @ 2021 兰州金惠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Incorporated.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家庄金惠家园5号楼(储运)
电话:0931-2625098-(802) 13893103669 传真:0931-2625098-(802) 13893103669 邮箱:lanzhoujinhui@126.com
网址:www.jhjn.cn 陇ICP备1100051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