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旧站入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1
  • 2
  • 3
  • 4
  • 5
icon  新闻中心
icon icon
icon  温控、智暖云控
icon  BOROA博诺安
icon  SEMOOD西蒙迪
icon  VIESSMANN菲斯曼
icon icon
icon 行业新闻 icon 首页
 减少浪费和不合理的需求是节能的一大关键
时间:2013-3-21

在杜祥琬看来,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两场竞赛:“一场是国内竞赛,即转变发展模式的努力与粗放式发展惯性的竞赛;另一场是国际竞赛,各国对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都在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大家正在绿色低碳道路上展开竞赛。”

尤其是后一场竞赛中,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新的绿色低碳道路、如何尽早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都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直接影响排放的能源问题,杜祥琬指出,“目前首要任务是通过结构节能,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消费36.2亿吨标准煤。尽管2012年是中国近十年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但仍比2011年多出1.4亿吨标准煤,能源总量控制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严峻。

  杜祥琬指出,能源总量增长迅速主要源自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如中国水泥年产量已超过20.8亿吨,全球60%的水泥产自中国,难道国内基础建设还不够用吗?我认为客观上已经饱和了,不必再增产了。”

  一旦高耗能产业不再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趋势便会相应得到抑制。“调整结构就是抑制这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向服务型行业转型。”杜祥琬说。

  侯宇轩则指出,由于我国在前期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路线,如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让众多企业猝不及防,偷排漏排的现象极为严重,所以“十一五”期间确立的节能目标责任制必须长期坚持。

  其次,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使用效率。当前的雾霾天气主要源自燃煤,其中火电又首当其冲。对此,杜祥琬认为:“以前发一度电要消耗370克煤,现在降至330克煤,而上海一些好的火电企业只需270余克煤。如果全国火电厂都能像上海一样,那么将减少20%的煤炭消耗。”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必须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供能效率等措施对总能耗进行控制。

  此外,减少浪费和不合理需求也是节能的关键。

  以中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堵车现象为例,不仅影响人们出行,更消耗大量石油并增加尾气排放。北京市相关公告显示,2012年北京因堵车带来的损失高达1056亿元,为北京全年GDP的7.5%。

  “中国目前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全球的总和,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浪费。此外还有‘三公’浪费等等,节能是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手段。”杜祥琬说。

  能源革命势在必行

  同时,杜祥琬认为,目前全球能源革命势在必行,调整能源结构也刻不容缓。

  由于短期内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化石能源,因此必须加大对化石能源高效洁净技术的研发投入。

  “要推行高碳能源低碳化,资金投入与产业升级不可避免。譬如火电要降低排放,超超零界机组、IGCC、脱硫脱硝等都要发展。”杜祥琬说。

  在中国每年平均生产的高达三十几亿吨煤中,杜祥琬指出,符合科学产能要求的只有十几亿吨,“必须减少非科学产能,并促进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针对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障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社会认知缺失、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电力体制不健全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首先要让全民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其次我国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要让电力系统完全接纳可再生能源,还必须修改目前的电力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等。”孟宪淦说。

  2012年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5.4%,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此杜祥琬指出,天然气是相对洁净的能源,重视天然气、增加其消费比重是可行的。

  但他强调:“天然气在中国的增长是有限的,能达到10%的占比已属不易。我们不能跟着美国喊页岩气革命。天然气是一种过渡性的替代能源,最终的出路还是非化石能源,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

  对于中国发展核能所面临的争议,杜祥琬认为,中国社会需要理性谋共识、科学谋发展,“中国不能没有核能,中国必须也可以做到安全发展核电,要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技术、安全标准以及管理,让公众认识到核能可以安全、稳步地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Copyright @ 2021 兰州金惠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Incorporated.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家庄金惠家园5号楼(储运)
电话:0931-2625098-(802) 13893103669 传真:0931-2625098-(802) 13893103669 邮箱:lanzhoujinhui@126.com
网址:www.jhjn.cn 陇ICP备1100051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