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提出未来5年,要实现“两个同步”,在过去10至15年中,这两方面的发展是非常不同步的。如果说政府财政收入跨了两大步,GDP是一大步,那么居民收入应该说是小半步。二是要提高两个“比重”,这将成为“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因为这涉及到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怎么解决这种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特别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这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让我们成功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孙群义:总理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现在差距比较大的主要是资产,房子、股票这些影响比较大。如果光靠工资分配的调剂,收入差距还是小不了。所以工资内收入主要是调控关系,整体增加水平。重要的着力点应该是工资外,资本性收入这一块。总理的报告延续了过去的调控方针政策,关键是看后面,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具体调控措施,调控的力度是不是到位,执行过程中会不会走样。所以,总理讲的要让国民过有尊严的生活,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保证基本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要有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应把“两个同步”具体化,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不低于8%;劳动报酬年均增长不应低于10%作为约束性指标。设置有效地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约束性指标。目前,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是3.3:1左右,建议到“十二五”时期末控制在3:1左右。
十二五,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董事长于炼:今年全国新增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资金达1.3万亿元,但目前资金来源只有中央财政拨款1000亿至1300亿元;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假如足额到位最多也就1350亿元;以及动用有限的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从长远看仍然是要走产业化道路。这样保障房非但不会成为财政负担,还会成为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城市都有公共交通公司,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公共住房公司呢?只要走产业化,保障房的资金不是问题。此外,对于保障房的分配标准,以收入为标准的方向毫无疑问是对的,但实际操作困难很大。因此,建议还是应该以有房没房为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建设保障房要明确工作重点,主要是廉租房、公租房和棚户区的改造,不能把重点放到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上。搞经济适用房,将来会有很多遗留问题。保障房建设需要多方筹措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是一个来源。现在银行需要和地方政府、有关方面,包括和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来研究一个合理的、有效的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供应方式。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团: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要达到20%左右这样的要求,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单纯从面积上来讲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仅是面积覆盖,分配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此前保障房的分配中出现的不合理使用保障房的状况,政府应该提起重视,让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享受这个优惠政策。
农民进城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这是近几年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农民应该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报告把这种共识变成一种政策,是顺乎民心的决策。从国家角度算宏观大账,这种做法有利于社会稳定,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中国最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让农民进城,关键一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把农民留在城里。只有让农民在城里能够充分就业,才能安家。但是中国现实问题是,很多农民在大城市打工,大多数人把钱带回到老家,把家安在了遥远的农村。因为很多农民认为,他(她)们打工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大城市里安家。同时,农民真的想进城,现行的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都需要完备。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博客):中国城市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是做不好的。要提高城镇化的运行质量,就要解决农民工的问题,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目前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当中最失落的一个阶层,城镇化的好处享受不到,很多人从农村出来以后地也没有了。所以,首先要解决农民工流动当中的身份问题,能享受保险、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作者:城市化网 来源:城市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