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城镇化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总理还提出,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升民众消费、建设内需社会、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不仅仅关注推进速度,还将从给力民众幸福指数等方面提高运行质量,让经济增长的利益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
焦点1:十二五我国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
[报告回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各方声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十二五”规划提出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意义在那儿呢?就是一个几千年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口变成中国人民的主体了。这个进步意义在于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城市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从数据上看,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一般来说,城镇人口每增长1%,全国人民总需求增长1.2%,带动整个GDP0.4个百分点,可见,推进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总理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什么叫中国特色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面积大,地区间也很不平衡,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绝不是一条道路,包括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中小城市、城镇,是整个体系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推进城镇化有几个大的问题需要判断,一是城镇化对发展方式转变究竟作用何在,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还缺少一些基本的共识,应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全局结合起来;二是推进城镇化要从实际出发,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两种倾向,“城市化大跃进”和“先搞工业化后搞城市化”;三是要做到统筹安排,比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城镇化水平提高,是扩大内需的一个大战略,是转变经济结构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同时提出,城镇化率需要稳妥地推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根据近年来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中小城市由于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
焦点2:节能环保
[报告回放]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作者: 城市化网 来源: 城市化网
|